Skip links

Andy爸爸|去了斯沃斯莫尔,也不要忘了“各扫门前雪”

申请季不仅仅是孩子一个人的战斗,和孩子一起经受煎熬的是各位爸爸妈妈们。申请季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益博爸爸妈妈的分享。

本期访谈嘉宾:世外Andy爸爸

Andy开心的大喊:“终于轮到我来挑学校了!”我知道,孩子终于拿到了他的梦校,Swarthmore的offer。老实说,身为父亲的我并不喜欢等offer时这种“待价而沽”的感觉,那一刻终于有种“拨云见日”的释怀。

回顾整个升学的心路历程,孩子本人,才是主人翁。这个过程和结果让我也很确信,孩子能在未来的人生中游刃有余。

益博爸妈说

1. 你只能买一样东西

2. “各扫门前雪”

3. 不作亲密的陌生人

4. 人生也不过一次又一次的重复

你只能买一样东西

Andy他们这代人面对的可能性和机会都远比我们这代人更丰富更多样,这就更要求他具备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能力。所以我在教育Andy的过程中最重视的就是让他具备自己做选择的能力。做选择其实真的不简单,因为选择的同时往往也意味着割舍,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好这件事。培养这种能力的过程可能对孩子来讲有些残酷和痛苦,但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就可以让孩子具备非常强的独立性。

小时候带他去逛超市,Andy既想要玩具又想要零食,而且想要的都不止一样。这种时候我会很认真的告诉他只能买一样东西,但有任意挑选的权利。之后则会逐渐增加限制条件:价格不能超过某个上限、买的东西花的钱要从他的零花钱里扣除等。这样的好处有两个:一是让他有了“选择”和“割舍”的感觉,在做决定的时候更加谨慎和负责;二是给他创造了“T+1”的消费方式,人为干预帮助他避免了冲动消费,培养了较成熟的经济观。

如此,在日后的很多重大问题上,我们也可以放心的任由Andy自己思考并做出选择。比如初升高时,Andy的成绩可以去上中或世外。选择上中看似是一条更为稳妥的路线,相当于是一只脚已经迈进“985”了,但Andy自己觉得考试并不能真实客观反映他的能力,他也比较排斥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方式,所以自己选择了世外。

在升学的初期,我们和孩子最初都没有考虑过文理学院,而益博的老师们给予了相当专业的访校建议,在去到美国之后,孩子仿佛有种“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的感觉,之后便认定了Swarthmore是他“目标”的下一站,而之后整个申请的方向和细节也一直是孩子自主把控。

 

“各扫门前雪”

我一直以来给Andy灌输的都是一种“各扫门前雪”的思想:每个人都有他的社会角色,也有这个角色应该做好的事情。比如我的社会角色是一个企业经营者,我的事情就是把企业经营好把工作做好。那么相应的Andy的社会角色是一个学生,他的事情就是把学习做好。

初二上学期结束的时候我感到Andy有点迷失自我,Andy一直是旁人眼中的优等生,但在初二那年,他的成绩突然跌至班级倒数,用孩子的话说就是“一天到晚迷迷糊糊不知道在干啥”,所以我们家又一次深谈了“各扫门前雪”这个问题。谈过以后他自己也意识到“大事不妙”,需要做出改变。之后我们该补课补课,该刻苦刻苦,一步一步达成正向循环,Andy的成绩也实现了“V”型反转。

从那时起,我就不担心他的学习了,因为他已经经历了足够多的心路坎坷,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什么,接下来无非就是努力。在升学期间也同样如此,Andy很清楚自己的目标在哪里,他所需要付出的有多少,才能自主的去配合益博老师们,达到最后这么好的录取结果。

其实还是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分内之事是什么,来形成自驱力。大言不惭的讲,这是我把管理企业的一点心得用在了教育孩子上面。

不做亲密的陌生人

我特别认可和谐家庭和无缝沟通的重要性。我常常和身边亲戚朋友炫耀的一件事情是,在Andy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叛逆过。

我自己创业经商,Andy的妈妈是职业画家。得益于工作自由度比较高,我们一直都是自己带Andy,没有把他托付给家中老人。我们有更多时间陪伴他,也培养起了非常好的家庭沟通氛围。无论是Andy在生活学习上面需要的帮助,还是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我们都会很主动地分享给彼此。父母和孩子之间本就是最亲密的关系,别因为缺乏沟通而成了陌生人。

记得有一次我进Andy的房间,发现他在打游戏,他一看我进来也慌忙关掉了游戏。相比打游戏,我其实更担心他因为畏惧,没办法和我良好的沟通。所以我坐下问他在玩什么游戏,我说几句话会不会影响到他。在确认他现在方便说话以后,我简单提醒了他打游戏不要紧,但要有所克制。之后我们也再没有在游戏这件事情上产生分歧,他想要多玩一会的时候,只要有合适的理由我也不会强行制止他。此后,孩子和我建立起了彻底的信任,这种信任感促使我能够放心让他去处理自己的生活,也让他相信总有人在支持他。我始终认为,内心自信且强大的人能够让自己拥有自己的标准,不会随意被外界左右。这种“外圆内方”的性格也是Andy最大的优势。

而我特别感谢益博老师们的一点是,通过整个升学的过程,我和孩子自己都对他个人有了新的认知。本身我们对于美国的院校不是很了解,也不清楚到底哪个学校最适合孩子,而益博的老师们首先是花了很大的功夫来了解Andy,在完全尊重他的自身条件和个性风格之后,才有针对性的给予院校调研和升学指导上的建议和帮助。

人生也不过一次又一次的重复

Andy,18岁的你已经有了远比当年的我和妈妈更加丰富的经历。未来会有更多的挑战和困难,但只要你时刻记住自己这3年的经历和成长,不断从中吸取经验,就没有什么解决不掉的问题。人生不过一次次重复“选择,努力,坚持”的过程,期待与未来的你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