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links

维克森林Gigi | 史上“最短”申请季

本周访谈嘉宾:上海G同学

G同学是益博国际2020届毕业生,在申请季的10月就顺利接到了梦校维克森林大学的录取,成为了当届申请季益博学子的第一份喜报。G同学的申请季比绝大多数同学都要短暂且波澜不惊。在这背后,却是G同学过去几年的积累和准备,以及在面试和文书中的圆满呈现。

以下是G同学带来的最新分享,为方便读者阅读,本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


相比其他同学在10月份冲刺ED的紧张,我的申请季似乎短暂且没有戏剧感。10月1日国庆节早上,当所有人都坐在电视前等待国庆游行的时候,我却在战战兢兢地再三检查申请表格。确认提交申请的时候,其实我的内心已有预见:“维克的offer肯定能拿到!”并非我盲目自信,而是我觉得维克和我太匹配了。维克所崇尚的自由、思辨、独立恰巧是我一直以来最大的特点。

众所周知,维克是一所非常重视面试和文书的学校,而我在这两方面又表现得特别出彩,所以我决定和大家聊聊我的面试和文书表现。

 


面试

 

坦白的说,我很幸运。面试维克的时候,我遇到了一名文学专业的面试官,而恰巧我非常喜欢文学,所以在面试一开始我就和面试官产生了共鸣。在介绍过我自己的城市、家庭、爱好等基本信息后,面试官问到了我最近读过的书。短暂思索后,我选择了《使女的故事》。

《使女的故事》这本书在国内并不是很出名,但在前两年被拍成网剧并闻名全美。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反乌托邦”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有一种独特的职业叫做“使女”,是一群专门负责生育的年轻女性。主人公在这个社会里的反抗和逃脱构成了书的主要内容。在讲述完书的内容后,我联系到了今年上半年在美国引起热议的“心跳法案”,表达了自己对女性堕胎权的看法。我深知在崇尚自由的维克,这样的回答意味着什么。我认为这个问题可能是维克面试中最大的亮点,既表现了自己的文学兴趣和素养,又联系到美国社会现状表现了自己关注现实现状的一面,同时与维克的价值观重合。

回想起来,益博暑期阅读书目《华氏451度》同样是一本“反乌托邦”小说。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反乌托邦”这个题材,所以才在《华氏451度》之后又自己找来两本“反乌托邦”小说阅读,其中就包括了《使女的故事》。同时,“心跳法案”这一北美政治新闻也是在益博参加Viewpoint时讨论过的话题,对这个话题的兴趣也是促使我选择《使女的故事》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其实阅读习惯也好、对社会议题的思考也好,都不是面试前抱佛脚就能准备好的,而是要靠长期的积累才能够得来的。


文书

 

文书可能是每一个申请维克的学生最头疼的地方,不仅数量多,而且也很难写出彩。在两次推翻原本的选题后,梁老师(Gigi的升学规划导师)帮助我最终确定了刻板印象这一话题。

在我的主文书里,我从自己的名字出发,探讨了自己对“刻板印象”的思考与成长。我的名字来源于《论语》里的“见贤思齐焉”,所以从小我的父母就一直用这句话来教育我,也促使我对《论语》天然的有着反感情绪。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论语》是一套很传统的理论,充斥封建思想,拒绝了解《论语》,并逐渐蔓延到对整个儒家哲学的抵触。

在一个暑假我参加了宾大夏校,学习了social justice课题。这次夏校给我思想最大的冲击在于,一直以来我以为自己“公平公正”,事实却是带着“刻板印象”走过了十几年。这种“刻板印象”就是对《论语》的抵触。我意识到自己的“刻板印象”后,仔细的去了解了《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哲学,学会了为人处世中的变通,以及不要带着预设判断看待事物。

我觉得主文书反映出来的这种成长与自我剖析,辩证与批判思维,可能是再度让我和维克100%同步的点。梁老师告诉我维克非常看重学生的独立与辩证思维,所以梁老师和Rory老师(Gigi的文书导师)在帮我修改主文书的时候,也一直提醒我一定要重点反映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思维转变。

除了主文书以外,在附加文书“最喜欢的一本书”中,我也借《美丽新世界》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教育的思考。《美丽新世界》这本书讲述了在一个社会里,每个人从出生前就开始被灌输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教育变成了维持统治的工具。在我的附加文书里,我解释了自己认为教育同样可以起到帮助每个人的作用,所以教育本身不带有道德,也不带有是非,教育起到正面还是负面作用,完全取决于人。其实这篇附加文书前后也改了 6、7 稿,Leigh(Gigi的美国前招官)也一直觉得不够好,最后才终于从教育这个角度切入,写出了我们都满意的终稿。

总结

 

我的申请季可能不太具普适性和参考性,毕竟我没有申请季重压之下的时间、心理管理。我的申请其实只是反映了自己思维上的成长。我长成了和维克匹配的样子,所以拿到了维克的offer。

在尚未结束的申请季里,希望其他同学能顺利拿到自己心仪的offer,也希望学弟学妹们都长成和自己梦校匹配的样子!

 


扫描二维码预约咨询

与我们直接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