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links

七德Janet同学USC EA实录 | 用14年沉淀一份热爱,用3年讲好一个故事

无标化,EA脆录南加大,今天让我们跟随国风舞者Janet的视角,一同体会那份源于心底的热爱,看她如何从迷茫走向明晰,从泛泛而行到寻得所爱的过程。

Profile

Janet 

高中:七宝德怀特

EA:USC

录取专业:传媒

01

一路探索,寻得自己所爱

传媒并不是我最初的First Choice,在九、十年级时,我甚至不知道传媒专业是学什么的。当时我对各类专业都不是很了解,爸妈希望我考商科,我自己也受家庭的影响对商科关注的更多,但关于商科具体有哪些专业,适不适合自己,我其实没有考虑的这么深,觉得商科是万精油专业,总归不会错。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活动和竞赛没有特别有目标性的计划,基本上是别的同学做什么,学校有什么资源,我就去参加就去做。

 

 

直到我10年级上学期结束,学校Counselor提醒我,我做的事太泛泛了。那时候我很难过,自己明明一直很努力很积极,但好像并没有指向一个好结果,而且11年级时间已经很紧张了。这时候我就开始很认真地思考接下去自己该干什么…

 

10升11年级的暑假,我见了很多老师。

 

我从小就在学习中国舞,我也确定这个特长是我申请的最大亮点。基本上我见过的老师都以舞蹈特色为出发点,再结合我想申请商科的目标,给我建议艺术管理相关的专业。

 

我见的最后一个老师是子凌老师,她给了我一个完全不同的建议,她说,舞蹈对你来说确实很重要,但它不能是全部。有特长的人有很多,怎么才能让招生官看到你更深层的独特之处?

 

后来我们深入聊了我对中国舞的感情,以及下一步的计划–在学校开设国风舞社。在沟通的过程中,通过子凌老师的引导,我感觉到自己除了对舞蹈本身的热爱,对中国古典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也是持之以恒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也向子凌老师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现状的担忧,我们这代人受日韩文化影响很大,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似乎与我们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些脱节,如果不是有专业背景,普通学生很少有途径深入了解并发现国风真正的魅力。

 

子凌老师听完我的经历和想法后,建议我可以不用把目标聚焦在传统的商科,试着了解一下传媒专业,这与我对于传统文化传播的理解和兴趣十分契合。针对我想创办国风舞社的计划,子凌老师让我格局打开,别让舞蹈困住我,中国舞可以作为社团的一个点,将国风作为社团的大主题,将来开展更多元化的活动。

 

她的建议让我耳目一新,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了解传媒专业。我发现,传媒不仅与我的性格和兴趣相契合,而且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很多。传媒专业中有很多与商科交叉的领域,例如:市场营销、公关策划等…,这其实也和我父母期待的商科有很强的关联性,再考虑到我未来可能的职业规划,也有选择double major机会。

 

我终于在11年级,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并且应该做的事。

 

 

02
国风舞者跨界中国文化传播者
确定了目标后,我在学校创办了国风社。从0开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起初我们社团发起了一些小活动,热度并不高,并且由于当时课业压力已经比较大了,社团活动经常凑不齐人。这时候我的招生官导师Becky老师给了我个建议,让我给社团内的每个成员都赋予个管理title,比如外联负责人、创意负责人等…这样不仅能激发成员的使命感,大家也会在团体内获得认同感。 

这个方法很有效,后来我们社团成功策划了多次活动,比如,古法口红DIY、漆扇手作等,打破了大家认为的“国风=老土”的刻板印象,我们也逐渐成为了校内很受关注的特色社团。

 

我们社团最受瞩目的时刻是在学校十周年校庆中的表演。以往学校的歌舞节目基本都是Kpop,在十周年的节点上,我们社团受邀在校庆舞台上表演中国舞,作为社长和节目负责人,在节目筹备的过程我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但最终演出非常完美,我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虽然国风社成立的时间不长,但我们社团通过这些活动和演出,向同学们和老师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暑假我走出了校园,有幸参与到了一个黔东南文化的宣传项目中,通过协助当地民宿打造文化IP,宣传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帮助当地妇女提高收入。也通过那时的所见所闻,我对文化传播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理解。
其实在校外活动上,子凌老师也给了我很多帮助,特别是在与传媒有关的学术方面,我也在活动中运用到了从课程和研究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在专业探索初期,子凌老师帮我找了 USC 的线上的digital marketing课程,让我基本对数字传播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在后期,根据我在IB戏剧上的卓越表现和强烈兴趣,她又推荐了我一位专业的戏曲老师,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我独立完成了一份从传播学角度探讨传统戏曲如何在年轻群体中再流行的research paper。

 

03
并非一路平坦,至少尽力去做

 

我是高中才转轨体制外的,所以语言是很大的问题。我从10年级开始补托福,中间也走过弯路,直到11年级下学期我才勉强搞定语言,最终提交的成绩是108,我自己认为只能算是刚刚达标吧。而且那时距离申请时间越来越近,也已经来不及准备ACT或SAT了,所以那时候我很焦虑。最后和子凌老师商量下来,我们就不浪费时间在标化考试上了,把有限的时间精力花在保证课内成绩和文书打磨及最终材料的呈现上。在整个申请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做的很好的地方有两点,有计划性和保持执行力。我经常在做一件事的同时就想好了接下去要干嘛,所以无论是填资料、School Research还是文书,我从来没有让导师催过,都会提前很多完成任务,这里我也非常感谢文书老师Alice,基本上那段时间我晚上写完文书发她审核,早上她就批注好给我反馈了。

 

我本身就是个很J的人,所以不止是申请阶段,前期做活动我也是奉行“先做起来再说”的方式,我觉得开始做已经成功一半了,真的遇到问题了再见招拆招。从结果来看,我很感谢自己执行力这么强。

 

04
结缘USC,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我是个很典型的City girl,自己也很喜欢城市生活,所以在选校时,我优先考虑的大多为大城市的学校,比如:USC、NYU等…其实我小时候第一次访校就是去的加州,我对西海岸的感觉非常好,这次EA顺利录取USC,我感觉也是一种缘分。但说实话,我对USC录取真的没太大的信心。最后收到Offer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中彩票了,这个学校也太有品了!录取后我也认识了其他录取的同学,讨论了各自的情况后,我发现我们都是校内IB预估分很高+活动有特色,不是那种硬要拗出一个什么形象,而是真诚地展示出自己对某个领域的热爱以及它是如何影响未来的。我觉得招生官一定是能看出来什么是为了做而做,什么是你发自内心想做的事。

 

想对学弟学妹说:

 

我分享些比较实际的经验吧,一个是从我考托福的经历来说,尽早把语言解决掉,如果长时间没提升不出分,大概率就是学习方法出问题了或者语言老师不适合,不要拖,尽快改变,因为11年级开始学业压力会很大。在活动方面,我也是走过弯路的,人云亦云地参加了很多竞赛和泛泛的活动,我现在的体会和感受是,活动贵在可持续,与其追求“高大上”,不如把热爱做到极致,当然,前提是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最后一点就是,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未提交的标化成绩、9-10年级没有很好的规划…这些都是我觉得自己申请过程中不够完美的地方,但我没有过分纠结自己的这些“不完美”,而是尽力去做那些接下去可以做到的做好的事。不只是申请这件事,我在遇到困难或者低谷的时候,其实也是报以这样的心态和处理方式。

 

最后希望大家日日是好日,事事是好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