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Vitas同学芝加哥ED0实录:找到自己的独特性,拥抱那些“不功利”的选择| 导师手记
在美本顶尖大学理工类专业的申请赛道上,有太多竞赛奖项、科研履历完美的孩子,不过今天我想分享的Vitas的故事,藏着太多 “反套路”。
竞赛有奖项,但远称不上“大神”;虽为理科生,但选课却偏选全球7分率极低的历史;目标物理专业,但绘画、历史、音乐、人类学都爱钻研...
Profile
Vitas Cai
高中:世外
录取:芝加哥大学
专业:物理
初遇
跳出“分数框架”的主动创造者
第一次见到Vitas是9年级下半学期,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孩子不一般。
他刚从世外本部升入高中部就显露出与同龄人的 “差异感”—— 无关分数,而是一种“主动创造价值”的意识。
他升上高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新生拉进一个群,主动分享自己整理的学习资源。在大多数学生还在等着老师给资源、催进度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积累分享给别人了。这股“主动创造价值”的劲儿,在同龄孩子里很少见。
在更深入的了解后,我发现了他更多闪光点,比如,“学以致用”的能力:应用绘画能力在石头上创作,拿去义卖募捐;练过英语演讲,就主动承担校内活动的英语主持;甚至初二时,跟着外教超前学物理,觉得特别有意思,便和同学一起开公众号,写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科普文章等等...
我想他对物理的热忱就是从那时萌芽的,在9-10年级阶段的他,就已经不是为了考试,而是 “想搞懂世界”。
还有一个非常难得的特点就是:不功利!IB选课选历史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很多理科生会为了 “保高分” 选经济,毕竟IB历史全球7分率极低,但他其实内心很喜欢历史,在我们的鼓励和家长的支持下,他找到了历史老师请教,世外的历史老师非常专业且负责,在选课前为他分析了课程难点及学习方法,最后他也遵从内心选了历史,最终这份 “不功利的选择”,也成了他申请里独特的一笔。
探索
补学术深度,找人文温度
专业方向我们没有过分纠结,基本上在一开始就达成了共识。根据他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领域,结合POLAR的结果,我们聚焦在了物理、计算机、数学领域。
在亚裔理工男的申请群体中,“成绩好+竞赛强+科研顶”已经是标配,但目标是顶尖大学的话这样远远不够,好在Vitas开始规划的时间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一开始的探索思路就很明确:补学术深度,找人文温度。
在学术方面,因为他不是传统做题型选手,我也没逼他冲很多竞赛,而是把重心放在科研和夏校上。
学术探究
科研
在低年级的阶段,我们做了一次线上的科研项目,其实现在有很多顶尖大学的好教授愿意线上带中国学生做科研,但这样的局限是没有实验室,因此,我们商量在参加物理竞赛的同时,打数学建模比赛。这样后续参加物理科研可以通过数据建模的方式进行研究,不用通过实验室,能够弥补这个线上教授科研深度的不足。
后来我也帮他找到了一位布朗大学的教授带他做石墨烯量子方面的研究,就是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进行的。
夏校
我们在11年级暑假顺利申上了芝加哥夏校项目,最后Vitas也是拿到了 99 分的 A,因为他的突出表现,给夏校教授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还为他写了推荐信,这份经历不仅证明了他能扛住芝大的学术强度,更让他和这所学校建立了 “情感联结”。
找差异的关键,是把他的 “人文特质” 发挥出来。
他从小练钢琴、画画,心思细、有共情力,我便帮他对接了WABC—— 一个专注自闭症儿童艺术疗愈的公益组织。
原本只是想让他多一份体验,没想到他非常投入,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件事。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去陪孩子,用画画、唱歌与他们沟通,最后被评为 “最活跃的高中生志愿者”,后来他的主文书也融入了这段经历。
除此之外,他接纳了我们的建议,继续发挥自己的绘画才能,通过卖自己画的石头,加上拍卖WABC儿童的绘画,攒了几千块捐给了WABC,这份真诚有着非凡的重量。
他的人文探索没停留在公益上。
对历史感兴趣,他成为了校历史碗竞赛团队的主席兼教练,除了分享竞赛知识点,更想着 “怎么让大家愿意聊历史”,营造更热烈的交流氛围。
对人类学感兴趣,就在CKer社团担任主席兼设计师,用 “西方艺术手法表达中华元素”,设计了一套少数民族建筑特色的明信片,通过人类学与艺术推广少数民族文化。
我问过他怎么兴趣这么广泛,什么都想试一试,他说 “学物理、历史、人类学、艺术...因为他的梦想是写科幻小说” —— 他想构建一个有 “文明脉络” 的科幻世界,需要用物理重新规定自然世界的规律,用历史理解部落发展,用人类学分析社会结构,甚至自己想给小说配乐、画图腾...
这也太浪漫了!我对Vitas的欣赏和期待又上了一层。
压力
优秀的孩子,更需要 “停下来的权利”
在我眼里,在家长和学校老师眼里,他已经是个非常非常非常优秀的孩子了,但他却一直把自己绷得太紧。
成绩上,Vitas自然亮眼:IB 总分 41/42,历史7分,语文 6 分。历史能拿到7分是凤毛麟角,在世外,语文能拿到 6 分也已经是顶尖水平,更别说他还是个理科生。
但申请美本没有标准答案,不是做好哪几件事就完成任务了,所以他的心态一直就是:尽可能多做一些事,把能做的都做到最好。所以在即将进入申请季时,他太累了,精神压力巨大。
我们都发现他的情绪和精神受到了影响,这时候他所处的环境就非常重要,我和Vitas家长商量,虽然在申请季迫在眉睫,还是应该给予他充分的空间和自由,不苛求SAT冲上1550,也不强制一定要发表论文。他的家长也十分通情达理,抛开申请压力,在暑假期间让他放手去做了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事实也证明,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整,开学后他整理好了心情,更有斗志了。
匹配
申请不是"证明",而是"表达"
选择芝加哥,除了物理专业的强势,更重要的是 “适配性”— 芝大虽然是出了名的 “卷学术” ,但近年来越来越看重多样性,而 Vitas 恰好是 “打破刻板印象” 的候选人:他有芝大需要的 “自卷精神”(IB41、夏校99分A),却打破了传统理科生的局限;他懂物理,也喜欢历史、人类学,还能用艺术温暖别人,这种 “文理共生” 的特质,正是美国大学都想要的 “完整的人”。
他的申请材料里,有很多 “小而真” 的亮点:夏校教授的推荐信,体现了他对物理的钻研劲、学术潜力;历史老师的推荐信,提到了他 “把理科思维融入历史研究的独特方式”;WABC的经历,展现出了他 “理科生的共情能力”...
Vitas的主文书是以艺术治疗中与孩子的互动为切入点,串联艺术与物理的二元统一,自然升华到“科学与艺术共触真相”思想,一方面凸显了Vitas的跨学科特质,同时也贴合了芝大对深度思考与独特视角的青睐。附加文书Vitas选择了“uninvent某样事物”这个主题,以 “取消时间” 这一抽象命题展开,融汇了物理理论与生活具象的画面,升华了 “重生命丰满而非长度”的立意。
从最终的申请材料来看,我们没有把自己塞进 “亚裔理工男” 的模板里,也没有过分纠结对大多数理工申请人“十分重要”的竞赛,最终提交的国际性理科奖项就两个--Physics Bowl国际银奖、高中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奖,对于申请Top10的顶尖美本的理工专业来说,肯定不算突出。但是他花了更大的篇幅坦然地展现自己的热爱、困惑与成长,而这恰恰是顶尖名校最看重的东西。
结语
带Vitas走完这段申请路,依旧验证了我一直抱有的理念:理工类专业的突围,从来不是 “比别人多拿一个竞赛奖”或者“比别人刷更高的分”,而是真正找到自己的独特性。
有一些可以和大家分享的思考:理科,可以尝试理论路线,应用路线,和趣味路线,但这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以下那些点:
社会责任和利他精神,应用你的技能,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启发他人。说白了,还是社会责任、还是利他精神。
人文艺术这一块,可以尝试。人文艺术的发展能很大程度上改变理科生的思维,不仅在结果呈现上能够使人设更丰满立体,更重要的是,人文艺术强调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助于理科生突破思维定式,激发创新灵感。
很多时候我们总在纠结申请技巧,却忘了申请的本质是 “表达”。当一个学生能坦然地展现自己的热爱与思考,能把不同领域的知识串联成自己的故事,最终的Offer,不过是他成为自己的自然结果。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