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附中心怡|“不务正业”也能迈进康奈尔的大门!
康奈尔大学最前沿科技加跨学科专业设计环境分析系的心怡,毕业于神仙学校上外附中,她的申请经历可以说是彻彻底底打破了招生官对公立学校学生“学术极强但只会读书”的刻板印象。
她不仅是模联社社长,还编撰20万字的模联教材;不仅获得了CTB全国赛一等奖,还受启发为学校设计了解压教室;不仅是学习博主分享学习心得,还发起了学习笔记打卡活动,获得超4000万次点击;没有将画画停留在“喜欢”,初中毕业就被伯克利学术夏校建筑类 Architecture Track项目录取了,以零基础选手入营,最后以leader的身份带领团队完成了project,还拿到了班级第一名。
在学神云集的上外附中读书,课余安排如此密集,同时还给学校、社区带来了改变,怎么做到的?康奈尔大热专业设计加环境分析(DEA)专业,申请要求极高,除了学术成绩、文书、推荐信之外,还要准备一份集写作、2D和3D作品集,又是怎么准备的?
心怡说:“我是一个装着各种有趣想法的话唠,不喜欢条条框框,愿意尝试不同的可能性。”接下来一起看看心怡的故事。
Q1:为什么选择益博?
我觉得益博在我申请季最大的帮助是“定位”和文书,他们从一开始一直和我一起探寻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个过程对有些人来说很简单,对有些人来说很难。
一开始我和益博严老师第一次聊天的时候,我能够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共鸣”,就是那些不被理解的想法他能够认同,也让我认定了这个机构。
其实帮助我“定位”挺难的,不匹配专业的多项活动,父母对于建筑专业的不支持,都让整个过程很煎熬,但益博一直陪我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哈佛前招生官Chuck老师在申请季更加凸显了“定心丸”的作用,我和他的沟通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在文书写作时,他们一直在跟我沟通各个文书思路,帮助我理清想法,然后给予我修改意见。
我是一个挺拖的学生,很喜欢拖到ddl交文书,但是他们一直保持着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状态,不管我几点钟把修改版发过去都会第二天立刻返回给我。只能说,今天的成果靠的是许多人共同的努力,到现在我都很感谢益博的各位老师。
Q2:能说说你的课外活动吗?
我参加过很多课外活动,像模联,ctb,设计项目,学习打卡,公益组织等等。除此之外,我还很喜欢去参加很多夏校和交流活动。
我从6年级开始每年暑假都会去夏校,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自己和探索兴趣的机会,我去过的夏校有:杜克大学写作夏校、韦尔斯利学院夏校、北卡罗莱纳大学编程和游戏设计夏令营、伯克利大学atdp 建筑项目、宾夕法尼亚大学pre-college program、哈佛峰会、Hweek哈佛交流周活动。
这些经历可能没有奖项那么有含金量,但每段经历都让我更加明确自己想要去选择的道路,大到是否要出国留学,选择文理还是大U,小到专业的选择,更喜欢乡村/城市的学校。当然了,跟全世界不同学生在一个教室里交流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经历。真的很建议大家有时间有精力去尝试不同的夏校。
Q3:你从何处找到自己的文书灵感?
文书写作中的“why school”+“why major”这些问题,其实就是把我的个人经历和专业相结合,再去和学校里的课程、社团等一起讨论。
主文书我之前几版的创意都被否定了,理由是过于平平无奇,看不出来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我的文书老师就让我去回忆那些“小事”,以小见大。
后来我追根溯源到做青少年心理课题的初衷,是为了帮助身边一位抑郁症的朋友,那是我最真诚的时候。所以写了一件和她之间的约定,真的是很小的事,没说到课题获奖,没说到她和我之间发生的那些困难,用了很平淡的叙事手法。但因为抱着两年前那份真诚的心写的,角度也比较独特,讨论人与人的connection,所以意外地达到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Q4:你认为康奈尔录取你的原因是什么?
对我个人来说,申请的亮点在于活动和作品集。高中期间我一直在尝试不同的活动,担任不同的角色:从模联代表,到模联社社长和模联教材的主编;从CTB比赛的队长,到后面论文的第一作者和公众号的主要负责人,基本上我的每一个活动都持续了超过两年的时间,且每周会花很多时间在上面。
我会在做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去探寻它的深度,做跟别人不一样的事,比如说十个申请者可能五个都参加过模联,但是可能100个模联代表里也不一定有一个编过模联教材。再比如说,在疫情期间一切计划都停滞了,我当时就在琢磨怎么能够更好地利用这段空白、去发掘有哪些疫情带来的而之前未存在的问题,并以此展开。后来我们自己上网课以后,我突然意识到线上学习效率和质量都不能保证,这可能是很多学生共同的烦恼,所以做了一个“学习打卡”的企划,每天和陌生人分享自己的学习笔记,而那些上课没听懂的朋友也可以通过别人的笔记进行复习巩固。这个真的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所以直到现在“study with me”的浏览量超过了4000万次。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我挺“不务正业”的,不是一个老师眼中的乖学生,不喜欢条条框框,又很天马行空,想一出是一出,有了计划就一定会不顾一切做下去,但也正因此我才会与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建筑设计结缘。
因为申请这个专业,导致周围人经常问我,你做了那么多和建筑无关的活动,有用吗?有,可能对我来说,这也是与众不同的地方之一。在之前的课题里,我们致力于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从一开始线上咨询平台的优劣势讨论,到后面青少年压力来源的分析。而这些研究和讨论,也帮助我做了很多跨学科的设计,其中一个项目就是在学校改造空教室,变成一个解压教室。
可以说我的整个作品集都是围绕“将心理学融入建筑设计”这个主题展开,两年的心理学课题研究给予我很多理论方面的支持,让我把整个作品集串成一个孩子成长的故事,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chapter”,让建筑不仅仅局限于结构美和设计美,而是有了更深维度的意义,让空间更好地服务于它的使用者。
Q5:申请季焦虑过吗,如何克服?
申请季真的很忙,我觉得还能挺过来,因为文书量在ed阶段不大,毕竟只有一个学校。焦虑主要来源于peer pressure,周围人的profile给你带来的压力,被迫参与内卷的无奈,比如我们学校有二十几个申了康奈尔的。
一个小建议,申请季期间不要去看知乎那些被录/被拒人的故事,真的只能制造焦虑,你要相信你就是你自己,独一无二,谁都没法复制你的经历,所以不要跟别人比,做到最好就行了。应对负面情绪的话,建议可以跟朋友们定期放松一下,吃个饭聊个天吐个槽,很管用。
Q6:给学弟学妹一些建议吧
申请藤校的个人秘诀:
相比较单纯地“学习好”,“标化高”,我觉得藤校更看中的是学生的个人特质,他们想找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刷题机器,也不是普世价值下的“优秀”,反而更看重学生的个性、对周围社区的贡献、以及在文书与活动里反映的“我是个怎么样的人”,以此判断是否有价值投资你的未来,所以那份和别人的不同可能恰恰是他们想要的。
学会平衡申请季时间:
我个人的建议是做好时间规划,多用用“forest”,让自己更加专注,也可以制定每日计划,而不是整天处于“完了我做不完了”的压力下却仍然躺在床上刷b站。要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用这些时间背个单词练个口语什么的,把大段时间留给难的知识点学习。